今天是:
欢迎访问马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第五章 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来源:发改局 更新时间:2008/11/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重点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农业农村发展新基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立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和加强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第一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广大农村
  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有明显改善
  ——水利建设: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放在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建设、注重管理、着眼整体、兼顾局部,把节水放在优先地位,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优化配置水资源,协调生活、生产用水,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对大丫口、马安山中型水库灌区逐步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配套和技术改造,建设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等实用节水技术,加强各类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改革农业用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加强推进工业循环用水和居民生活节水,促进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
  流域水资源保护。重点保护并合理开发盘龙河、那么果河、响水河、小白河、南北河和咪湖河等流域水资源,实施法果河、河外河、小马固河、马主河、大倮者河、大腻科河、南北河和文华河等小流域治理工程。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新建达号、李子坪、马拉冲、水头、雨波和灯草坪水库,扩建鱼塘、达布斯水库。加快鱼塘暗河地下水的开发。加强农田小型水利基本建设,加大“五小”水利设施投入,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改造中低产农田地,新建高稳产农田(地)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8.96万亩,水利化程度提高到42.7%。加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3.5万人和1万头牲畜的饮水安全困难。
  ——公路网络建设: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建设,通过提高公路路面、公路路线等级和公路通达深度及广度,实现出境、出口、经济干线公路等级显著提高、通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等级化。
  启动建设文山至都龙口岸二级油路,河口至都龙南江河、都龙至麻栗坡天保口岸沿边公路干线,扩大干线网络。完成通乡公路改造,所有乡镇全部通油(水泥)路,提高运行速度。加快通行政村公路改造,提高网络通达深度。建设改造木厂至大栗树至杨柳井、浪桥至四一九、撑腰岩至南温河一般干线公路,完善网络结构。加强通自然村公路建设,全面消除公路空白自然村。2010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60公里左右,其中油(水泥)路面490公里,新增300公里。新建乡镇等级客运站和建制村候车亭,实现路运站现代化。
  ——能源建设:要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加强电网建设,推进省、州联网工程,开发并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继续抓好大梁子、花坝子一、二级、咪湖河三级等电站建设,抓紧开工建设拉气电站、响水河、小白河、咪湖河等流域梯级电站。力争2010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以上。根据电站开发进度,逐步完成马关至大梁子、马关至八寨至花坝子、都龙至小白河、马关至拉气、马关至文山110千伏高压互联电网建设,完善网络结构,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需求。继续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十一五”期间要全部解决无电人口的通电问题,到2010年户通率达100%。
  ——通信和信息化建设:将继续保持相对于国民经济的适度超前发展,加强基础传输网建设,加快发展通信信息业务网,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基础网络建设。健全信息网络体系,改造和新建县城、乡镇传输光缆,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重点建设县城宽带接入网。启动并加快建设覆盖县城、各乡镇及各干线公路沿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
  发展通信信息业务网。加快发展移动电话,逐步发展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网。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计算机信息网络,发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资源与环境、金融、教育与科技、政务管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重视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应用。加快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普及,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十一五”期间,完成不通电话行政村建设,建成互联网商务信息、互联网旅游信息和互联网人文信息平台。到2010年,电话普及率达到60%,计算机上网用户达到6000户,实现全县80%以上的村(寨)的移动通信网络覆盖。
  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逐步解决自然村通广播电视问题,完成750个自然村“村村通”建设为主,多种技术手段并用,提高广播电视覆盖发射能力。加快光纤网络建设,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到2010年,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
  第二节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坚持和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一,充分利用立体气候资源,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多样化、高品质农业。在确保粮食生产和人均占有量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种、养业,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加工水平。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继续建设马白、夹寒箐、八寨、篾厂、古林箐等乡镇优质稻米基地,2010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吨左右。利用我县山区气候温和湿润等特色自然环境,加速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加强草场建设,改良畜禽品种,重点推广扩大牛冻精改良技术、畜禽快速高效饲养技术和规模化养殖的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大力发展优质肉猪、肉牛和本地大种鸡,建成云南省特色畜禽产品外销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以生猪养殖、加工、流通为重点的项目建设。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要充分利用好八寨、篾厂、古林箐、健康农场热区优势资源,搞好热区农业综合开发和冬季农业开发,巩固提高香蕉、甘蔗、西瓜等传统经济作物,加快建设反季蔬菜基地。建立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在继续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和造林绿化的同时,着重发展特色经济林、生物化工原材料、速生丰产用材林。重点抓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建设。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要求,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同时,坚持适度规模、高科技、外向型、创名牌的方向,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搞好服务,发挥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着力培育、发展和壮大草果、八角、三七、麻业、黄柏五个特色产业。通过3—5年的努力,要把五个特色产业培育成为促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带动农民增收和发展地方经济以及增加财政收入的主导产业。
  草果:全力打造“中国草果之乡”品牌。充分利用我县西部半山区雾多湿度大的气候优势,以人工林为基础,扩大种植规模,加强种植、管理、采摘、烘烤、包装等各环节的科技应用研究,建成集旅游观光、特色精品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草果种植基地。做好原产地保护申报工作,加强以草果优良品种开发和草果病虫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开展草果GAP认证的申报,制定申报“马关草果”质量标准,把“马关草果”培育成驰名商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着力培育营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按照“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协会”的发展模式,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提高草果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八角:以现有种植面积为基础,加强项目的高效、优质、高产科技研究和推广,确保产品产量稳步提高。鼓励支持发展产业协会,不断引导协会由初级的技术交流向经济服务和经济实体过渡,通过协会加大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适时引进县外具有较强实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到我县参与项目建设,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真正形成产业。
  三七:以三七GAP技术要求和三七种植SOP操作规范为准则,按照“政府引导、协会推动、公司拉动、七农为主”的思路和“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引导七农在全县全面推行三七GAP标准化种植,并对三七种植实施“种植许可证”和“产品质量合格证”管理,推进三七种植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以古林天然药业公司为培育重点,着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通过政府引导、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力争到2010年把古林天然药业公司培育成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
  亚麻:引导亚麻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科技种植水平。要真正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同时,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方面,也要给予适当的无偿扶持,引导企业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亚麻产业。
  黄柏:走“小生产、大基地”的发展路子,在全县适宜区布局黄柏种植,通过“龙头企业+农户”的形式,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引导已发挥带动作用并确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产品的二次开发,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强化企业产品宣传,树立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名牌战略的实施,实现以销售创品牌、以品牌促销售的目标。
  第三,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第三节  继续实施扶贫开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要把实施扶贫开发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起来。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贫困村为主战场,切实搞好农村扶贫规划。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继续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开发。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抓好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力度,着力发展“打工经济”,力争有条件的每户贫困农民有一个劳动力稳定外出从事二、三产业。要把产业扶贫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引导和支持一批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的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责任编辑:杨元  

关闭

上一篇:第四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