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

马关县“四个关键”并驾齐驱盘活民族文化资源,奏响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曲”

作者: 新闻动态来源:中共马关县委统战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19

    近年来,在马关县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打造推广上,百年壮寨马洒先行先试,勤劳淳朴的马洒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抓住“四个关键”盘活民族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将马洒打造成为颇具品牌效益的民族文化旅游村,被国家民委授予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3A级景区”的称号。

民族文化筑基 保护挖掘并行

马洒壮族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共有8大类6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村建成开放前,马关县政府就注重对马洒村内少数民族语言、歌舞、服饰、传统节日、习俗、古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图标和民族特色建筑符号等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形成《马关县马白镇马洒村委会马洒壮族村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特色历史人文故居改造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依据和素材。旅游村改造按照“既吸引外来客,又留住原住民”的保护发展原则,一是坚持保护好壮族传统杆栏式民居整体风貌,在村里尽可能不添违和建筑、不添加附属设施、不添加破景观,对一些如停车场、群众广场等商业性建筑、功能性设施,全部向古村外延伸,保护好古村的整体风貌,拆乱透绿,改善群众居住内部设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留好“传家宝”留住乡愁。二是结合旅游开发需要,做好“民族娃娃”、扎染拎包、伴手礼等文创产品的研发,不断挖掘刺绣、银器等手工艺品制作、销售的更多可能性;三是挖掘和引导“民间艺人”,结合市场需要,制作铜鼓、三弦、牛角胡等传统乐器,传承民族技艺,保护优秀的非遗民族文化。

补齐基础短板 优化旅游体验

马洒村在打造之初就明确了保留壮族村落原汁原味的打造方向和民族文化旅游村的发展定位。马洒村于2018年开始实施民族特色村建设项目,修旧如旧,在原来村庄的基础上“造村”,一是以民族旅游村、旅游景点为重点,聚焦旅游村内的餐饮、娱乐、住宿等基础功能设施,5年的时间,马洒发展农家乐20家、民宿客栈15家和商店20家,让游客可吃、可玩、可住,产生消费;二是企业入驻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村集体组建白玛里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村内开发建设了丛林探险、水上娱乐等休闲旅游项目,购置一批旅游中、大巴等交通工具,开发民族村民俗体验活动;加快旅游环线建设,打造并串联起“雾漫云山”、“森林步道”等热点旅游资源,形成“百年壮寨、千亩草场、万亩森林”旅游环线,丰富旅游体验。三是选拔和培养储备一批解说员。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主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不断提升旅游景点和旅游村的软实力。加强培训锻炼,培养一批熟悉民族历史、懂民族风俗习惯、了解特色风情、能讲故事、素质较好的解说员。四是组织举办一系列文化旅游培训。加强培训,不断更新新时期各级干部和群众民族文化旅游的理念,加大旅游村产业包装,积极组织旅游村内厨师培训、文创产品、农家乐等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文旅发展业务能力。

打造热点“IP ” 促进旅游发展

在民俗活动的组织上,马关县通过组织非遗研学、农耕文化、民族节庆、探险娱乐等旅游活动展示山水风光、人文底蕴和民族文化,2023年推出了马关县2023年民族文化系列活动、2023云南文山“魅力马关”民族服饰文化节、马关鞍马湖山水田园音乐会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畅享文山·玩转马关”文山州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等大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马洒村这类民族文化旅游村串联起来打包推广,一是组织媒体采风活动。积极邀请省州与县作协作家、媒体机构记者等到村内集中体验、报道文旅、农旅融合发展经验,推介马洒;二是加强新媒体宣传力度。马关县政府组织宣传、融媒中心、全媒体人力人才等资源,深入民族特色村寨,制作高质量、冲击视觉力的宣传短视频,借助全媒体的力量多形式宣传;三是加强文化马关宣传。结合境内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制作高质量的旅游文化宣传画册、折页、视频,以图文并茂形式进行展现,并置放于联华、四海一家、君澜等酒店服务台、房间等地,宣传文化马关。马洒村也从节庆活动入手,推动马洒传统民族文化节日与其他赛事及文艺节目有机融合,特别是壮族三月三歌节、四月开秧节、六月红饭节等,放大“周末游、周边游”的优势,让马洒“月月有节庆,夜夜有狂欢”。

实现经济创收  反哺文化传承

马洒村民族文化馥郁,如何宣传展示并依托这些民族文化吸引游客为群众创收最终反哺文化传承呢?马洒村注重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手艺由“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因地制宜发展刺绣、银器制作、牛皮鼓等手工艺品,发展壮大红糖、花米饭、面蒿粑等传统特色美食,培育一批手工作坊,形成场景化体验化产品,壮大乡村传统工艺传承队伍,帮助农户掌握一门手艺或技术。培育具有壮族特色的织布、服饰、刺绣等传统工艺品牌,连同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成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点所在,营造浓郁的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氛围,提高特色村寨的品味,促进传统工艺带动就业,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反哺手工技艺传承。如今,壮寨变景区、民房变客栈、群众变老板,推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2023年达到23124元。累计接待游客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