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关县始终把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抓牢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注重从五个方面加强工作,确保边疆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
一、注重乡村振兴发展,确保现代化建设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按照乡村振兴“县县有示范乡(镇、场),乡乡有精品示范村,村村有美丽村庄”的规划部署,大力实施乡村示范工程计划,力争到2025年,创建4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场),38个精品示范村,176个以上的美丽村庄。注重把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各族干部群众正凝心聚力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迈进。
二、注重强化强边固防,确保“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旋律深入人心。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马关县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坚决扛起为国守边政治责任,紧紧围绕“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总体防控要求,唱响“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旋律,全面落实了“从国门到家门”的无缝衔接和闭环管理。县人民医院白衣战士白玉粉同志踊跃报名,驰援武汉,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舍小家、顾大家、同呼吸、共命运,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切实维护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生动演绎了中华民族在大灾面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
三、注重聚焦社会事业,确保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将改善办学条件作为打牢教育发展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2020年以来,共完成项目建设78个,完成建设投资46453.86万元,完成校舍建设面积13.44万平方米。“一村一幼”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实教育扶贫,持续巩固教育成果,2021年2月马关县教育局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深入实施健康马关工程,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得到传承发展。2020年马关县中医医院被省民族宗教委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医院。就业扶持取得新成效,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陀螺、武术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在第十届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文山州代表团荣获奖牌92枚,其中金牌34枚,银牌34,铜牌24枚。中国第一位获得职业拳击最高殊荣的世界拳王熊朝忠,推动了中国职业拳击发展和民族体育事业发扬光大。
四、注重弘扬发展优秀文化,确保凝聚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强大合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统一。加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工程建设,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加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完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35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7个。先后举办滇桂五边境县(市)文化交流、“庆丰收·迎小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系列文化活动700余场(次),建有民族村史馆、文化传习馆、民族文化广场(公园)等场(馆)15个;建成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16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132个、应急广播184套。
五、注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确保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常开长盛。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研究实践,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城市民族工作,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如马关县最大的多民族融合异地搬迁综合社区—南山幸福社区,由来自全县10个乡镇76个村委会236个村小组的搬迁群众汇聚组成,有汉、壮、苗、彝等7个民族共1504户6171人组成,各民族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标,逐步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0年被国家发改委命名为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社区。社区党总支被命名为文山州“五星级”党支部。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九进九创”的基础上探索“9+N”创建模式,立足县情实际,提出“一廊二带三圈四轴五基地”即“12345”创建思路布局。2021年马关县被省民族宗教委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力争在今年内争创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截至目前,全县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1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240个,组织评选命名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48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