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任晓伟(1974- ),男,陕西清涧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副校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创贡献研究”(项目号:21&ZD019)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民族问题和现代化问题的关系,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从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和20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的整体背景下来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地交织、交融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百余年奋斗进程的一个显著历史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发展环境、新的理论认识以及新的目标任务,对进一步推进和巩固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统一性提出新的实践要求,这些要求既有与历史相比的一脉相承,也有与时代要求相比形成的崭新特点。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民族问题都不是抽象、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在国家具体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发展并在一系列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规定性下被认识和解决的。因此,必须要在中国发展的大环境和大格局中,在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道路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来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科学认识民族问题和现代化问题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推行对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的历史统一性的认识和实践,这对于拓展性地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史贡献的研究有重要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统一性形成的世界史背景
民族问题和现代化问题的关系,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对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统一性的认识,首先要放在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
民族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分开的各个部落领土融合为一个民族的整个领土”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并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等不同的方面。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发展就是不同民族形成、发展以及彼此间不断交流、交往和交融的历史。民族既是客观的历史实在,也是基于这一历史实在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定在,这一意识强烈影响着民族范围内人们的情感交流、价值导向和精神寄托,这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感情的共同体”。16世纪后,在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现代民族也开始形成。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民族经历了费孝通所说的从“自发的民族实体”向“自觉的民族实体”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民族不是普通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封建制度消灭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人们形成为民族的过程。”18世纪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评价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在资产阶级现代化的推动下,现代化问题和民族问题的关系开始上升成为近代以来世界史上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支配的时代环境中,民族问题的本质是阶级问题。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其创造的文明,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巨大的民族灾难。这一灾难既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占统治地位的少数资产者对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夺,也体现在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造成的被侵略民族的灾难。“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历史赋予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探索人类社会走出资产阶级所造成的工业发展和民族灾难“二律背反”的历史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也就是对民族冲突和工业冲突的胜利。”从现代化史的角度看,十月革命的胜利意味着人类社会踏上了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同时也踏上了在新的制度基础上“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新征程。
世界现代化史表明,一个国家凡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了本国民族问题,现代化的进程就能在稳定中发展。凡是本国民族问题不能被正确认识和正确解决,现代化的进程就会出现重大曲折甚至是发展的断裂。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这样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族问题更为复杂,也更加具有战略性。列宁在晚年就充分认识到,“没有什么比民族问题上的不公正态度更能阻碍无产阶级阶级团结的发展和巩固的了。”作为苏东剧变导火线的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因为在国家发展中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特别是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民族文化上的根与枝的关系,没有解决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问题导致了现代化新道路探索上的断裂。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现代化问题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一方面坚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引领各民族的凝聚和共同奋斗,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和科学领导各民族共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推动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并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开辟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围绕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时代发展和伟大复兴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把对民族问题和现代化问题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推向新水平和新境界。
从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和20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的整体背景下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离不开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反过来说,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要放置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中来进行和展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表明,国家越是统一,民族关系越是和谐,现代化就越是能顺利发展。同样,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越是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越是凝聚和团结,民族关系也就越是和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越是牢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物质和精神关系的角度看,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史上创造性提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哪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出更多问题。还要认识到,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并不是靠这一条就够了。应该说,问题的成因主要不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回答了像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维护民族大团结、如何以民族大团结来推进实现国家现代化大发展这一具有世界史意义的课题,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造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统一性的认识演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地交织、交融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百余年奋斗进程的一个显著历史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为中国现代化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的时期。与近代中国一切其他政党和政治力量不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不从根本上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的社会条件,就不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任务。近代“中国缺少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因此,中国共产党把政治革命放在首位,以革命的手段来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大矛盾。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就是实现中华民族解放的过程,解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则是奠定国家现代化政治条件的过程。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根本任务有着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着眼中华民族作为现代性民族的历史生成和民族解放,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关于中国不存在少数民族、把少数民族认定为宗族的谬论,创造性地形成了关于中华民族的科学理论,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抗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并建设新国家这一历史任务,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这也正如同毛泽东所说的那样,“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如果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的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阶段无疑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复兴的大义和大业凝聚各族人民群众,经过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强大的政治组织力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并走向对新的国家和社会的铸就,奠定了中华民族向自觉的民族实体和新型国家形态转变的政治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以强大的历史逻辑展开的全新阶段。党的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全新条件。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历史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同时也历史性地在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致力于“把各民族团结成一个大家庭”,积极推动培育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体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性凝聚和价值性引领。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不断重申现代化的发展目标。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后来,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195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结论报告中指出:“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不要以为只是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很大地帮助了汉族。有些同志总是在那里吹,我们可帮助了你们,就没有看到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很少,有些地方还没有帮助,而少数民族倒是帮助了汉族。有些少数民族,需要我们先去帮助他们,然后他们才能帮助我们。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很大地帮助了汉族,他们加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就是在政治上帮助了汉族。少数民族和汉族团结在一起了,全国人民都高兴。所以,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帮助。”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进一步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十大关系”范畴的重大问题提出来了,指出:“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总体上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紧紧地把中华民族各民族凝聚在一起,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统一性在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在改革开放推动下进入深化发展的全新阶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统一性的全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在以“四个现代化”为主要内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接续探索和接续推进中,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全新的概念和目标,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念一次重要嬗变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现代化特征的一次重要深化。在创新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也跟着进入新的深化发展时期。一方面,明确提出“振兴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并反复强调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大意义。1985年7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李政道时指出:“有理想要有个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振兴中华民族,把我们民族发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目标引领。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我们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并把振兴中华民族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紧密关联在一起,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在经受各种国际动荡和风险挑战中,中国共产党把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作为维护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统一性的重大任务提了出来。1992年1月,中国共产党首次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形式召开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会议在总结我国民族工作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为了加强各民族大团结,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我们必须同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进行坚决斗争。”在苏联解体引发的国际格局变动背景下,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践一再表明,民族分裂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其本质是“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分裂祖国,破坏各族人民大团结。”因此,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三股势力”,既有力维护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环境,也奠定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维系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统一性的重要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的发展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长期探索历史经验和理论成果科学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成就的系统概括,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在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的结合中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时代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统一性也呈现得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深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系统总结了党关于改进和加强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确定了下来。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交融更深、更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必然性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民族性。
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可以鲜明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推进相辅相成,不断交融发展,呈现出清晰的历史统一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指出:“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统一性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用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证实了恩格斯所说的“只有真正成为国家的民族时,才更能成为国际的民族”这一重要观点的真理性。
三、新时代推进和巩固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统一性的实践要求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统一性体现着党领导人民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要求。规律性的要求只有不断转化为先进政党的强烈历史主动精神,先进政党才能带领人民完成对历史的创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发展环境、新的理论认识以及新的目标任务,对进一步推进和巩固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统一性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这些要求既有与历史相比的一脉相承,也有与时代要求相比形成的新的特点。
首先,把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加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统一性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布局中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同样把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也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的重大认识和着力推进的重大实践。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和系统思维中形成的重要认识,体现了对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实践要求的深刻思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上强化并推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为推进和巩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统一性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或者说新的历史基础。
其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价值,加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统一性的精神基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在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上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的战略性问题。因此,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与此同时,也必须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因此,中华文化及其精神力量必然成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和巩固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统一性的厚实精神基础。
再次,以强烈的斗争精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加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统一性的精神基础。新时代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是在世界百年变局下充满风险挑战的伟大斗争过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守好民族领域的思想阵地。“民族领域的思想阵地,同其他思想阵地一样,如果我们不用正确思想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是我们同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民族问题上斗争的前哨战,这场斗争依然尖锐复杂。”只有守好民族领域的思想阵地,在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建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凝聚和汇集的强大民族力量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