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县突出“五抓手”夯实民族团结进步
思想文化根基
近年来,马关县在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帮助各族发展经济社会,积极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突出五只“抓手”强化民族文化和民俗乡村旅游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文化根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和维护了多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良好精神文化氛围。
一、以宣传教育为抓手,营造良好的示范创建舆论氛围
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组织开展系列统一多民族国情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全面广泛的宣传宣讲教育。累计投入23万余元,组织优秀文艺队深入各村寨开展“脱贫攻坚谱新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活动70余场次,以舞蹈、歌曲、小品等多种文艺形式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一条道路”“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维护”思想,反映全县各族民族团结进步新风貌,宣传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强化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以平台搭建为抓手,为民族交流交融提供有效保障
成立了马关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马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13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6个民族学会多次携手开展民族文化遗产普查、传承、保护等工作。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马关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先后投资4300余万元实施了“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建成了马洒村史馆、老懂寨兜阳传习馆、阿峨新寨版画创意研究中心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培训基地,举办苗族花山节、兜阳节,壮族三月三、锦壮红饭节,傣族锦裤节等各种民族节庆活动34场次,为各民族文化交流搭建了丰富多样的平台。
三、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提升少数民族群众文艺素养
招募66名“三区文化志愿者”深入各民族村寨开展民族技艺、壮族版画、民族舞等文化培训服务,开展文化帮扶服务共5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23万余人次。扶持培育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族民间文艺人才273名,每年兑现省、州级传承人文化传承补助经费10000元。培育组建了有2000余名少数民族业余爱好者参加的农村业余文艺队320支。投入20余万元打造了大嘎吉芦笙文艺队和马关傣族左调合唱队;创作的傣族左调合唱队声乐作品《哨·久别玛》获云南省第三届“彩云奖”第八名。
四、以文化保护为抓手,留住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根
开展民族文化普查工作,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并纳入数字化网络管理。先后编辑出版《马关县民族传统文化集》《文物图锦》等民族文化书刊,创作了《顶家女儿》》等30余个民族文艺精品。投入资金66万元对马白镇马洒侬人古乐、小坝子镇老懂寨“闹兜阳”等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一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先后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个,其中马关壮族农民版画、苗族“闹兜阳”已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闹兜阳”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在申报工作。在全县中小学开设滇剧、民族舞、版画、芦笙、舞龙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班,常态化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农村。举办乡村民俗活动45次(场),举办非遗进校园、进景区宣传培训123(期)场,参与群众63万余人次。
五、以用活资源为抓手,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业
把文化遗产项目和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旅游活动中,探索“文化+旅游”的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路径,先后投资1.2亿元打造了坡脚镇小马固新寨、马白镇马洒村、小坝子镇老懂寨等6个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其中马白镇马洒村、小坝子镇老懂寨五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已成功申报成国家A级景区;加大旅游商品开放力度,阿峨版画、傣族水烟筒等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远销全国各地,壮族版画、靛染麻布衣先后入选云南省60个“文化伴手礼”和云品100创意大赛百佳品牌伴手礼。
投 稿:陶天来
联系地址:马关县文化和旅游局(马关县城文化路250号)
邮 编:663700
联系电话:0876—7130793、13577692808
邮 箱:7196981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