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

让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民族地区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纪实

作者:王琪 新闻动态来源:国家民委公众号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9/1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设立5年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决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作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最短板”,民族地区依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区域。2021年以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累计安排民族八省区2359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7.5%。2022年11月,国家民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着眼于促进各族群众在实现乡村振兴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民族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不掉队,在共同富裕路上跑出好成绩。

从天山脚下到彩云之南,从雪域高原到塞外草原,如今,一幅乡村美丽、产业振兴、百姓富裕、民族团结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先行,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初秋时节,走进云南怒江州贡山县大峡谷深处,独龙江水清澈碧绿,两岸山林依旧苍翠。

十几年前,独龙江乡还是一个无路无电的穷山乡。随着云南省启动“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2012年起,这里陆续贯通了公路隧道、跨江大桥、村组公路,盖起新居。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产业发展道路上,独龙江乡历届党委、政府经过长期多种农产品种植试验,最终根据独龙江特有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确定了以草果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发展之路。如今,作为独龙江乡的一大支柱性产业,全乡草果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结果后由公司统一收购,乡里有专门的草果生产车间进行粗加工。

在巴坡村村民王世荣口中,草果不叫草果,而是“金果果”。他家种了40多亩草果,一年的纯收入近10万元。“以前,我们住山洞、睡草屋,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家家都有草果地,不少村民都买了新车,添置了新家电,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说。

从交通闭塞到“天堑变通途”,曾经环水靠山的“交通劣势”如今成为“生态优势”,也让村民们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导游、办农家乐、开民宿、跑运输、做生意,眼见着钱包鼓了起来,独龙族群众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快速发展。

水清苗绿,风吹稻浪。在吉林延边州和龙市光东村,稻花里装满了金色的颗粒,处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地区的首要担当。望着阡陌纵横、丰收在即的连片稻田,“新农人”金君感到无比欣喜。从留学归国、返乡创业、经营家庭农场,到创建本土大米品牌、稻米“身价”翻倍,“企业+村集体+农户”携手兴农,金君尝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

光东村地处长白山下的河谷平原,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光东村创新实施“共享稻田”项目,全面推广有机水稻规模化种植,并与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合作建立了“科技小院”,专家团队和技术人员优中选优,共同推动地方水稻品种的优化。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歌词中美好的画面,就是光东村现实的写照。这座祖国东北边陲的朝鲜族村落,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阔。

据统计,2022年,民族八省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271元,同比增长14.3%,脱贫基础更加稳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成为现实。

宜居宜业,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穿行在四川阿坝州的乡村田野,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昔日的羊肠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将散落在绿水青山间的村庄串联成线。

“现在路好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地头,种植的蔬菜和水果不愁运输,我们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茂县沙坝镇村民杨发利家地处高半山区,以前饱受出行难的困扰,现在路修到了田边,甭提有多高兴。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曾是民族地区许多农村的真实写照。落后的交通,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农村的发展:农村长期落后、农产品长期滞销、农村资源长期得不到开发……

乡村振兴,路网先行。进村公路从无到有、从泥石路到水泥路、从“村村通”到“组组通”再到“户户通”,民族地区农村公路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激发着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路通,则一通百通。如今,位于民族地区的国道县道不断升级,区乡公路不断完善,县道、乡道、村道已连成一张张网,延伸至千家万户,铺就了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坦途。

在距离甘肃甘南州府合作市区13公里处的美仁草原腹地,镶嵌着一颗闪亮的“珍珠”——俄合拉村。草原延伸到远方的蓝天下,白云悠悠,溪水潺潺……很难想到,过去的俄合拉村曾是一个环境“脏乱差”的半农半牧村。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人畜混居现象普遍等问题,甘南州把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作为增进农牧民群众福祉的重要载体,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全域无垃圾行动开始,俄合拉村开展清理区域垃圾、实施人畜分离行动,农牧民环保意识、健康意识普遍增强,村子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草原上的垃圾没了,河水变清了,周末和家人开车十几分钟,就能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对于像马秀英一样的合作市民来说,俄合拉村成了夏日避暑的首选之地。如今,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俄合拉村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游玩,许多群众也自发开办藏家乐,做起旅游生意,一幅“人在草上游、路自景中过、车在画中行”的美丽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

俄合拉村的美丽“蝶变”,只是民族地区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今年民族地区已储备乡村建设项目34.3万个,投资概算达6867.6亿元。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迈入了新征程。

凝心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月18日上午9时52分,湖南湘西州花垣县,来自北京的JD5323次航班平稳降落在湘西边城机场,缓缓穿过水门。12时28分,这架搭乘着65名十八洞村村民和其他乘客的飞机又从湘西边城机场起飞,首趟JD5324次航班直飞首都北京。

大山,是湘西的脊梁,但也曾是阻碍人们对外交往交流交融的屏障。如今,机场的正式通航让高山与蓝天直接“牵手”,也架起了湘西与世界的“空中桥梁”。

在距离机场仅18公里的“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村民们以机场开通为契机,对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以最好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宾。“50岁了,能在家门口坐上飞机,太幸福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展陈馆的保洁员杨银花刚刚从北京回来,便认真地擦拭着展陈馆里每一个角落。“我要好好工作,让外地的朋友‘飞’到我们十八洞的时候,看到这里环境整洁、景色优美,感受到苗寨人民的热情。”

十八洞村的沧桑巨变,正是民族地区乡村摆脱贫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据了解,民族八省区共有脱贫人口2785.6万人,占全国脱贫人口总数的35.1%;832个脱贫县中,420个县位于民族自治地方,占到50.5%;国家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其中114个县位于民族自治地方,占比超过70%。

7月29日晚,在超过5万名现场观众和千万全网球迷的见证下,榕江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村超”)在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城落下帷幕。次日,在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被网民称为“村BA”的台江县2023年“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也完美收官。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球员和观众纷纷参与其中。

在“村超”现场,“前国脚”范志毅带领来自青海省果洛州阿尼玛卿足球联队出现在球场上,与内蒙古科右前旗的蒙古族同胞跨越2000多公里隔空对话;广东、广西、重庆等地观众纷纷“组团”前往观赛;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传统舞蹈、非遗服饰、特色美食等充满民族风情的各种元素在“村BA”“村超”现场轮番展现;各项农村体育赛事在全国遍地开花……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体育赛事的火爆开展,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激发了各族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干劲、热情,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乡村赛事,“村BA”“村超”也不仅仅是一场场乡村球赛对决、一次次球迷聚会,而是搭建起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座座桥梁,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铆足干劲、接续奋斗,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果农喜石榴丰收。图片来源:中国民族报图片库

         美丽的独龙江乡。图片来源:云南日报


         短视频:暖阳下,独龙族群众对收获的草果进行集中分拣、去蒂、装袋,一派丰收繁忙景象。火红的草果绘就产业兴、山林绿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视频来源:新华社

         阿坝州的“四好农村路”通村畅乡,成为通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图片来源: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甘南州俄合拉村。图片来源:甘南日报



         JD5323次飞机缓缓穿过“接风洗尘”的水门。图片来源:人民网 向宇摄

         贵州“村超”足球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