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努力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优质供给更加丰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旅游人次大幅增长,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旅游业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9月3日,作为2023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主体活动之一,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享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举行。来自多个省区市文旅部门负责同志、文旅从业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故事和生动实践。中国民族报摘登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架起“连心桥” 驶入“快车道”
□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蔡菊
宁夏自古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近年来,宁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文化旅游发展全过程,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疆天歌》《盐州胡旋》《黄河婚礼》等一批彰显地域特色、展示民族团结的旅游演艺精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烙刻于游客心底。
贺兰山东麓漫葡小镇的《看见贺兰》旅游演艺项目,通过戏剧、诗歌、行为艺术、坐唱、皮影、杂技等形式,艺术地展现了宁夏地区互鉴交融的民族文化,成为“夜经济”的网红产品。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作品《灵州会盟》。
宁夏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昔日红军长征走过的单家集、住过的乔家渠、翻过的六盘山、会师的将台堡,如今都成了红色旅游胜地,伟大革命精神放射出新时代光芒。六盘山下龙王坝村,通过全民参与乡村旅游产业,辐射带动了周边6个村1300多人经营旅游配套产业,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2300元增长到2022年的14000元。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杨岭村,通过打造集采摘赏花、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杨岭生态园,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农家乐,实现了由贫困村向富裕村的快速转变。
《看见贺兰》旅游演艺项目表演现场。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官微
游客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品尝当地美食。新华社记者 李旭伦摄
欢歌笑语彩云南
□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饶祥碧
去年,一部《去有风的地方》的电视剧,聚焦云南风土人情,让许多游客不是“等风来”,而是到云南“追风去”。今年元旦至今,“半个中国的游客在云南”“苍山洱海变为人山人海”的热帖,几度刷屏网络。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在云南有很多。千百年来,南甸宣抚司署、民族团结誓词碑、南诏德化碑等,见证着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历史。云南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在开展旅游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繁荣,在旅游活动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
云南是民族歌舞之乡,一系列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比如,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送戏下乡等,凝聚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力量;主题讲解、文艺演出、互动趣味比赛、文化创意展等,吸引各族同胞以歌会友、以舞传情,增进邻里情谊;旅游发展和民族节庆相结合,让游客和当地群众“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共同享受节日的快乐。
云南目之所及皆是美景,这些美景又多处于各民族杂居的山水之间,可以说云南的景区景点也是各族群众生活的场所和家园。云南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为抓手,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各景区景点的队伍建设、景区管理、旅游发展等方方面面。云南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一业带百业,让各族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形成利益联合体,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有效提升各民族的“幸福指数”。
游客在泸沽湖泛舟游览。云南省文旅厅供图
民族团结进步是甘孜旅游的最美名片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 李玉刚
近年来,甘孜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要途径,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体现甘孜特色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甘孜州聚力文化活动,不断巩固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充分把握丁真、刘洪等网络红人的热度,借势网红现象和现象级传播,促进全社会对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加深了解和认同,体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统一、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共同追求。
讲好甘孜故事,把优秀文化、群众的生产生活真实、生动、直观地展示给游客。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塔公草原,服务游客的马帮历史可以追溯到30年前,但到2014年,村里人才有了规范管理马帮的意识。2018年底,雅康高速全线通车,游客激增,塔公村200多户家家都参加了马帮队,各种规章制度也逐步规划完善。村民都知道,发展旅游最重要的就是口碑,要把最友好的一面拿出来,一定要善待游客。
随着全域旅游发展的纵深推进,甘孜州文旅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进一步凸显,为推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增添了动力。2022年全州接待游客3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9亿元,旅游目的地影响力排名全国第七。2023年1至7月,甘孜州各景区实现增值税销售收入9746万元,累计新增住宿业、餐饮业纳税人2763户。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获得了全域旅游发展释放的红利,在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中实现了增收致富和文明素养的“双提升”。
“2023四川甘孜山地文化旅游节” 活动期间,当地群众在表演赛马。新华社发
让非遗“活”起来 让旅游“热”起来
□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副旗长 刘晓东
伊金霍洛旗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独具魅力的文化风情、便利的交通区位,造就了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来内蒙古旅游,奶食品是必打卡的美味,其中就包括一种黄油——酥油。从湖南远嫁伊金霍洛旗的“80后”湘妹子肖彬,带领创业团队,研制出了一款能吃的酥油口红。这款口红有个好听的名字“朝乐蒙”,而这也是肖彬的蒙古族婆婆为她起的蒙古族名字。游客称赞它“口红涂在唇上,文化印在心中”,这一产品也获得2020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酥油口红入选“内蒙古礼物”,肖彬的团队获得了60万元补助资金,这是伊金霍洛旗出台产业优惠政策、激发民族团结进步活力的缩影。
除了酥油口红,还有银质餐具、非遗剪纸作品、敖包香囊、鄂尔多斯新娘头饰等,这些“最炫民族风”的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非遗的赓续传承在内蒙古自治区首个“非遗嘎查”——苏布尔嘎嘎查体现得淋漓尽致。
苏布尔嘎嘎查文化资源富集,共有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旗委、政府将苏布尔嘎嘎查打造成“非遗嘎查”,让20个非遗户串点成线,形成一条“非遗大道”,并与周边景点有效衔接,建成非遗传承保护基地、非遗研学游基地和非遗景区。小窗口,大世界,“非遗嘎查”让非遗“活”起来,让旅游“热”起来,促进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帮助。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嘎查,游客体验射箭。新华社发 王正摄
八桂石榴别样红 和谐共处一家亲
□ 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员 覃婷
我从事民族文化讲解工作已经13年了。在宣传广西民族团结故事时,我发现很多游客对各民族的生活现状很有兴趣。比如,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家和万事兴——广西家庭家教家风主题展”展厅,常有游客在一张全家福前驻足。照片上的家庭一共十口人,不仅四代同堂,而且是由壮、汉、苗、瑶、侗5个民族组成。
这个家庭和睦的关键,就是尊重每一个成员。在广西,自古以来就有各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的优良传统。各民族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的事例比比皆是。同时,广西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20年全区普通话普及率达85.68%,提前5年达到国家规定目标。我从小学习普通话,在融洽的环境中成长学习,使我今天能用流利的普通话向游客分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三月三”是广西各民族共同的节日,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朋友。广西民族博物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主会场文旅活动,集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技艺演示、民族特色餐饮体验、民族建筑展示、旅游踏青等于一体。每年活动期间,观众量约8万人次。
近年来,广西民族博物馆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与广西卫视联手推出独具广西风情的民歌大汇演,通过直播“壮族三月三”盛况,展示广西和谐团结、开放包容的形象。如今,“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已成为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双龙沟景区梦呜苗寨,游客穿戴民族服饰、学习民族歌舞。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悬崖彝寨”的旅游路、振兴路
□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党支部副书记 骆云莲
古路村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大渡河大峡谷入口的绝壁上,因早年村民出行靠藤绳和铁梯上下,被外界称为“悬崖上的彝寨”。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古路村走出了一条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脱贫之路、乡村振兴之路。
10年来,古路村架起了索道,修好了沥青路,村民的出行由3小时缩短为3分钟。一路通带来百业兴,村民也开始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随着来古路村的游客越来越多,一些老乡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古路村把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了让游客既能欣赏壮美的峡谷风光,又能体验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村里修建了生态停车场、悬崖观景平台、民族文化广场等。这些配套设施的完善提升了村子乡村旅游的品质,不仅让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活化利用中得到传承,也大大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
2019年,古路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第二批“四川最美古村落”名单。现在,不管是险峻的骡马道还是跨越大峡谷的索道,都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打卡,古路村成为有名的网红打卡村。
“悬崖村”彝族小伙莫色拉博拍摄旅游设施准备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新华社发 王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