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十五”期间,马关县国民经济在国内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12593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994万元增加到6678万元,年均增长17.4%;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央、省支持的战后恢复建设政策的推动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率从“九五”期间的23%上升到“十五”时期的32%,五年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均迈上了新台阶,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
“十五”以来,全县共投入财政支农资金8700多万元。建成各类水利设施11000多件,新增水库库容1100万立方米,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1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4.61万亩,水利化程度由“九五”时期的28.6%提高到32.6%。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特色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顺利,累计植树造林13.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6.8万亩。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全县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由“九五”期末的85405万元增加到133200万元,年均增长9.3%。
扶贫开发成绩显著。中央和省扶贫开发财政专项资金、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均较“八五”、“九五”期间有大幅度增加。“十五”以来,全县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0867万元,实施了都龙、夹寒箐、小坝子、仁和四个边境民族贫困乡镇扶贫开发和扶贫“三项工程”,易(异)地开发搬迁706户3060人,建成温饱示范村、小康示范村87个,建成沼气池16942口,小水窑11357口,改造茅草房1408户。累计有14.7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
三、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非公经济得到发展
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三次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40:26.6:33.4调整为2005年的33:28.5:38.5,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二、三产业、乡镇企业等非农产值快速增长。大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经过几年的努力,对全县22户国有企业中的21户进行了改制,国有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非公经济获得新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7.2%提高到32%。
四、支柱产业得到提升,特色产业逐步壮大
“十五”时期,县委、县政府把培育矿、畜两大支柱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大对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的小选厂、小矿井的整合力度,扶强扶优矿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矿业支柱。矿业从原矿的采、选发展到锡、锌、钨、锰铁冶炼。2005年矿业产值达到757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1%,对工业经济和全县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畜牧支柱产业得到迅速提高,畜牧业增加值占一产业的比重达到了32.99%,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以三七、草果、亚麻、黄柏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和壮大。
五、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重点建设成效显著
到200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53.5公里,比2000年增加475.2公里,重点改造了马关至文山、马关至客田两条干线公路,改造了董亮至南捞、塘子边至小坝子、都龙至金厂、马尾冲至山车四条县乡公路,新建了大栗树至木厂、浪桥至健康至四一九、天生桥至大梁子、南捞至箐脚、新寨至岔河五条主要经济干线。
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54座,全县15个乡镇全部开通移动电话,124个村委会(社区)均开通程控电话。电力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建成南汀河、咪湖河一、二级电站,大梁子、小西卡、花坝子电站正抓紧建设,新增装机容量4.6万千瓦,全县装机容量达到8.8万千瓦,发电量年均增长28.1%。
六、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横向经济联合进一步扩大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推进对内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的力度。2002年成功举办了文山州民族节和马关花山节,大大提高了马关对外开放水平和知名度。“十五”以来,累计完成边境贸易64616万元,共引进和使用国内资金5.7亿元。云南文山电力股份、北京江河电力、文山电力实业、云南华联锌铟、云南锡业、云南铜业等国内大企业集团(公司)都参与马关电力和重大工业项目以及教育等重点项目建设。
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市场更加活跃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42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586元,年均分别增长15.2%和12.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9平方米,农村居民平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674万元,人均储蓄存款2651元,城乡居民在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长,消费水平、层次、质量、
结构明显提高,农村市场更加活跃。到2005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市场33个,拥有批发零售餐饮网点3744个,各种商场、超市等新型物流商贸网点发展迅速。
八、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切实增加教育、生态和社会发展建设投入,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坚持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十五”期间教育总投入超5亿元,全面实施了“普九”和“普实”,小学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了98.7%。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农村中小学教舍面积5.58万平方米。高中教育取得新突破,办学规模和质量同步提高;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合理调控人口增长速度,加强了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加大了资源综合利用、减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十五”期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5‰以内,人口与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工业污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工业污染进行了整治。通过退耕还林、禁止砍伐天然林、加大植树造林,实施珠江、红河防护林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森林覆盖率从“九五”期末的33.6%提高到“十五”期末的40.26%。建成县体育广场、县医院综合楼、县医院传染科、县中医院制剂楼、县一中学生住宿楼、县一中住宅综合楼等一大批社会发展项目。建成文化、文物设施7项,面积3551.6平方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5%,全县15个乡镇都开通了有线电视网。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了100%。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第二节 “十五”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把中央、省、州的方针政策与马关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始终把解决贫困、加快发展作为全县工作的主旋律,聚精会神搞建设,团结干事谋发展。
三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把基础设施、扶贫开发、产业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常抓不懈,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坚持典型引路,突出重点,做出亮点,推动一般,促进发展。
五是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把全县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关闭】
上一篇:马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下一篇:第二章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主要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