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访问马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 仁和镇


    【概况】仁和镇位于马关县南部,距县城19公里,辖13个村委会128个自然村184个村小组,共8766户35833人(其中:农村人口33658人,城镇人口2175人,劳动人口19372人)。全镇国土面积197.53平方千米,有耕地8.45万亩(其中:旱地6.87万亩、水田1.58万亩),人均耕地2.36亩;有林地16.02万亩,人均林地4.47亩。202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0727.15元,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的人均纯收入15375.76元,同比增长15.99%。镇情主要有三个特点:区位优势明显。镇政府驻地距县城仅19公里,东接马白镇、夹寒箐镇,南邻小坝子镇、河口桥头乡,西与木厂镇相连,北靠大栗树乡,路网四通八达,马河公路(马关至河口)穿境而过,是通往红河州河口县的主要通道,交通条件便利。待河马高速建成通车,仁和将成为文山通往红河州的重要交通节点,发挥好位于河口、都龙口岸群经济带内的作用。资源丰富多样。全镇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北部有木腊河由西向东横穿境内,东部、南部边缘有咪湖河、响水河环绕,建有大梁子、棉花山等7座电站。最高海拔1761米,最低海拔458米,属低纬度亚热带东部型山地季风气候,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空气质量优良,年平均气温15.6℃,森林覆盖率达55.54%。辖区内建有砂仁种植基地、草果研究所,发展以砂仁、草果为主的道地药材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镇内有壮、苗、彝、傣等11个少数民族1526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6%。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壮族、苗族、彝族聚居村寨较多,阿峨新寨村壮族聚居村的“三月三”民族节、对门寨苗族聚居村的“采花山”、三村塘子边村彝族聚居村的“火把节”等少数民族节日各具特色。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独具特色,工艺古朴,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气息。阿峨新寨农民至今先后创作版画2000余幅,在各类画展中获得国家级奖1个,省级奖16个,州级奖2个,近三年版画创收150余万元。2001年阿峨新寨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干部职工】全镇共有行政事业编制77个(其中,行政编制33个,事业编制44个),现有在编在岗干部职工65人(其中,公务员25人,事业人员40人),行政编制缺8人,事业编制缺4人。在编在岗干部职工中,本科以上学历47人,占72.31%,专科及其以下学历18人,占27.69%;35周岁以下21人,占32.3%,35周岁至45周岁(含)14人,占21.5%,45周岁以上30人,占46.2%。

    镇党委书记:王承慷(壮,~2023.04)

    镇党委书记:李荣刚(2023.05~)

    镇长:卢毕睿(壮)

    副 书 记:谢雨阳(女,~2023.12)

    副 书 记:马韬(2023.12~)

    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何达斌

    纪委书记:付仕彪

    武 装 部 长:杨 兵(苗)

    组 织 委 员:樊 曌

    宣 传 委 员:阮金沙(女)

    副镇长:杨 帅(彝)

    洪 涛(壮,~2023.06)

    项 坤(苗)

    蔡方燕(女,~2023.12)

    杨届(2023.1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精准加强动态监测和帮扶,持续夯实“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基础。完成全镇2959户11748人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三轮走访,排查出疑似返贫人员2135人,新识别监测对象5户,各级召开研判会议160余次,均落实了精准帮扶措施,确保返贫零风险。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推动2959户脱贫户和监测户与2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1045人次发展产业;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39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527人;发放小额信贷1543.41万元,助力群众产业发展;发放跨省务工交通补贴六批1022人,合计52.45万元;启动农村产权交易试点工作,流转农村产权比预期增值17%。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争取中央、省、州、县财政推进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348.77万元、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510万元、定点帮扶资金62万元,实施项目31个;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编制多规合一和实用性村庄规划7个,建设1个精品示范村、6个美丽村庄;严格落实教育资助政策,雨露计划资助学生500人次108.15万元,实现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应享尽享,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

    【农 业】牢固树立“大春拿粮,小春拿钱”思路,努力挖掘土地增收潜力,组织群众抢抓节令搞好农业生产,全年各种农作物实现满栽满插。小春作物总播种完成21679亩,其中:粮豆作物7716亩,油料作物6958亩,蔬菜作物7005亩。完成冬季农业开发8946亩,其中冬玉米1106亩,冬早马铃薯1000亩、冬早蔬菜5025亩、其他作物1815亩。完成大春、晚秋作物播种面积105803亩,其中:粮豆作物71065亩,经济作物34738亩。完成水稻育秧1000亩,其中旱育秧面积470亩,湿润秧530亩。完成杂交水稻旱种验收1907.66亩。完成了20597.3亩农作物投保工作,保险费合计42250.90元,其中:玉米16616.04亩,保险费合计29908.87元,水稻3364.56亩,保险费合计9084.31元,甘蔗330亩,保险费合计2772元,油菜286.7亩,保险费合计458.72元。大豆种植面积通过验收4695.08亩。完成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统计发放40801.34亩,其中稻谷补贴面积6357.73,玉米补贴面积34399.11亩,补助资金合计356603.71元。

    【林业】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以发展为主线,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以科技为动力,加强自身建设和林业产业建设。仁和镇共有林地面积8823.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5.93%。全年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镇党委、政府与村委会签订责任书13份,村委会与村小组签订责任书180余份,村小组与农户签订责任书7000余份,发放各类防火宣传单、册2000余份。镇机关成立40人的应急扑火队,各村委会成立30人的扑火义务扑火队,各自然村成立20人的义务扑火队,全力保障灭火工作。全年审批商品材74份,零星林木43份。

    【畜牧业】紧紧围绕防范疫情发生、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以服务群众为主线,以示范带动科技创新为动力,有效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镇生猪存栏17423头,肥猪出栏23407头;大牲畜存栏7762头,出栏肉牛3653头;家禽存栏62357羽,出栏128439只,肉蛋产量2604吨,其中肉类产量2602吨,禽蛋产量2.4吨。完成产地检疫猪1.8万头,家禽2000羽,屠宰检疫生猪2089头,检疫不合格0头,无害化处理生猪628头,瘦肉精抽查48次(屠宰环节28次,养殖环节20次),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有效地保障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累计免疫注射家畜(含猪瘟、蓝耳病)2.5万头;家禽6万羽,实现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免疫密度达应免数的100%,为全镇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建立了有效的免疫屏障。全年监督检查规模养殖场(户)、兽药店、饲料店27次,均无使用违禁兽药、添加剂的情况。严查防疫员动物标识和档案管理违法违规行为19次。发放《布病防控及动物检疫调研告知书》80份,《禁止违规调运生猪行为告知书》36份,为我镇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交通基础建设全面加速。河马高速公路建设(仁和段)有序推进,征收33个小组484户323.7亩土地及其附着物,兑现资金844.49万元。争取上级财政资金1460万元修建仁和村委会韭菜坪至堡堡寨产业道路、阿峨村委会对门寨至阿腊产业道路。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发力。新建高标准农田16328.74亩,实施土地整治413亩;农村供水保障项目加快建设,投资4931万元,建成75.5公里供水管网,提升1.79万人饮水保障水平,老格木村委会自然能提水工程项目顺利完工,中小河流、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重点水利项目加快实施,饮水保障全覆盖;民生项目加快推进。马关县仁和镇岩脚村委会(响水电站)至小坝子大梁子旅游配套设施项目、马关县农村养殖示范小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仁和村等马关县12个乡(镇、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建设项目顺利竣工。

    【产业发展】聚焦发展产业,“产业强镇”提档增速。巴西菇产业突破发展。搭建巴西菇对沪销售平台,引进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2个,提供就业岗位1815个,年产鲜菇5000吨,产值达5000万元,销售纯收入达2000万元,户均增收达4.4万元。烤烟产业跑出发展“加速度”。全镇种植烤烟农户50余户,2000余亩,产值达900万余元,户均收入达18万余元。中药材产业加速发展。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19635亩,其中砂仁种植面积11325亩,草果6500亩,实现收入6000万余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绿美建设巩固提升成效明显。实行“战力榜”争先进位和“看、比、晒”机制,用好用活“村规民约+征信卡”管理和“清洁文明户+美丽庭院户+红黑板”评比机制。2023年共召开7次“绿美建设”部署会议和4轮现场会,开展“绿美马关”先锋行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12次,共计2000余人参加。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绿美村庄打造9100余人次,补栽花苗68000余株,新种植树木4000余棵;提质优化绿化点位40余处;累计清理生活垃圾1665吨,乱堆乱放1760余处,沟渠河湖22公里,清除户外“假乱俗”小广告130余处;完成环境整治销号任务1150个,对照标杆、示范标准全面推进184个村提档升级。稳步推进“两污”治理。启动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小格木村完成污水资源化利用,8个行政村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3.6%。健全128个自然村“一角钱”垃圾收费、村庄清扫保洁和转运、公厕管护管理制度。全镇配置垃圾桶614个,收取垃圾费用共计38.16万元,13村委会184个村小组生活垃圾均已实现集中转运。新(改)建农村公厕2座、户厕618座。扎实推进裸房风貌改造提升。同意改造310户,宜居贷完成放贷190户,共559.2万元。

    【社会保障】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4074人1384.97万元,发放特困供养金128人158.88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目标完成22664人、完成率100.43%,医疗保险缴费31921人、完成率94.99%,农村高龄老人、临时困难人员等实现“应救尽救”。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思路认真组织实施有需求的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7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39个,支付岗位工资合计421.44万余元。

    【教 育】教育水平稳步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97%、99%;仁和中学在乡镇教育综合指标排名全县第一;扎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没有出现因贫困失学辍学现象,全年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

    【安全生产】扎实开展常态化安全生产检查行动,突出重点环节、关键部位、重要时段和季节特点,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强化整改落实,着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严防各类事故发生。组建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站13个,开展群众道路交通安全劝导行动160余次,劝导车辆违章载人行为2100余次,清理镇村道路塌方2840立方,设置安全警示标志50处,警示牌80块。重点抓好学生防溺水工作,在13个村委会内建立镇村组三级包保责任制,签订防溺水安全责任书174份,组建防学生溺水村组联控巡逻队伍180支,发放告知书1万余份;对辖区水域实行动态分类管理,共排查水域175个,全部登记完毕并明确管护责任。加强辖区重点水域和重要风险点安全设施建设,设立安全警示牌200余处,安装救生竹竿160余根、救生圈20余个。成立7个共160人组成的镇村两级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开展防汛安全知识培训2期360人,发放宣传资料4200余份;共编制完成128个自然村、14所中、小学、幼儿园和镇级机关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43个;完成128个自然村184个村小组8367户35086人避险应急演练;完成辖区14所中、小学、幼儿园师生3572人(其中学生3353人、教师219人)避险应急演练。加强灾情预警,及时转移群众。全年共发放省级冬春救助资金2万元,救助群众122户570人。

    【社会维稳】因地制宜、条块结合建强全科网格,推行“多元化”治理,全镇共划分167个网格,其中基础网格163个,专属网格4个,配备网格长85名、网格员167名,推进一网管治理,实现小事不出网格、不出村、不出镇,大事不出县。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实现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全覆盖,不断提升全镇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摸清辖区重点普法对象底数,建立专项普法台账13项,完成普法标语上墙300条,组织开展法治文艺汇演10场,对12所学校开展24场法治宣传开学第一课。推进普法强基、治安整治、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56起,矛盾纠纷同比下降8.5%。

    【党组织建设】全镇共有党组织68个 ,其中党委1个, 党总支13个, 党支部54个 。共有党员942名,女党员179名,占党员总数的19.00 %。35岁以下党员174名,占党员总数的18.47%;60岁以上的党员291名,占党员总数的30.89%。少数民族党员408名,占党员总数的43.31%。大专以上党员176名,占党员总数的18.68%。 党建基础不断夯实。聚力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力。结合“头雁工程”,着力解决党组织书记动力不足、能力不够、管理不严等问题,促使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得到整体优化提升,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坚持从严从实发展党员。继续开展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党员发展工作,2023年共发展党员13名。加强青年人才党员管理。抓实后备力量储备工作,通过镇级公开招聘6名村级后备干部到村任职。

    【国防事业】全面抓实党管武装工作,配齐配强专武干部。全年组织1次议武会议,两次武装工作现场办公会议。兵役登记、国防潜力调查、兵员征集、民兵整组、军事训练、国防教育等工作完成出色,常年派出优秀民兵支援边境强边固防工作,守好责任段,有效狙击了走私和非法入境,确保边境安全。投入19万元用于基层武装部规范化建设工作,并顺利通过上级考核验收。组织“八一”军事日活动,走访慰问驻军部队、困难退伍老兵,按时发放优抚金,及时对荣获“四有”优秀士兵和立功受奖士兵送达喜报和奖励金,在全镇营造军民融合和拥军优属良好氛围。